特展海报上,一个低头沉睡的小孩赫然于上,它便是闻名遐迩的丘比特。他头发微卷,头微微低垂,左手抱膝,呈沉睡状,身材微胖,带着婴儿肥,后背的两个小翅膀小巧可爱。它就陈列在展馆的入口处仿佛在引导人们,一起探索这浪漫的艺术帝国。
这座雕塑叫做“沉睡中的厄洛斯”,人们可能对它带着翅膀的形象非常熟悉,并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丘比特,但却可能疑惑于它“厄洛斯”这一名字。正如许多古罗马神祇一样,丘比特的前身亦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在早期希腊神话中,厄洛斯是代表着爱与欲的神。早在写于公元前7世纪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厄洛斯就已经出现:
“最先产生的确实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盖娅——宽阔的大地,所有一切以冰雪覆盖的奥林匹斯山为家的神灵的永远牢靠的根基,以及在道路宽阔的大地深处的幽暗的塔耳塔罗斯、爱神厄洛斯,在不朽的诸神中数他最美,能使所有的神和所有的人呆若木鸡,使他们丧失理智,心里没了主意。”
《神谱》中描述厄洛斯是从宇宙最初的混乱中创造出来的五个神之一,是大地女神盖娅、深渊之神塔耳塔洛斯、黑暗之神厄瑞玻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同辈,具有原始神灵的特点,被认为是一切神灵情爱的化身,按辈分算的话,甚至连宙斯都是他的晚辈。由此可见,此时的厄洛斯与后来的厄洛斯并非同一人,他应是老爱神。
神谱开头提到,这位老爱神无性别,代表着宇宙间的一切冲动。根据早期希腊神话的描述,古爱神厄洛斯是代表生育的原始神,是从“世界蛋”中孵化出来的原始生物,是宇宙中心生命产生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便是“爱”。(厄洛斯的名字“Eros”,在希腊语中是“爱欲”的意思,现在的英语的词根“er”、“erot”便由此演变而来。)而随着创世的结束,这种爱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而不仅仅是为了生殖和繁衍。于是,到了罗马时代,古爱神厄洛斯就演变成了一个年轻的爱神厄洛斯。
根据古希腊晚期的神话,阿芙洛狄忒是以宙斯为第三代神王的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是“爱与美之神”,她本是火神赫菲斯托的妻子,但因为嫌弃丈夫丑陋的容貌,而喜欢上了火神的弟弟——战神阿瑞斯,并与他结合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丘比特)。
在演变的过程中,丘比特其实还保留着古爱神厄洛斯关于爱的驱动力,丘比特拥有的小弓箭,就是它的具像化。丘比特拥有两支箭,一支金箭,一支银箭(铅箭)。被金箭射中的人,会因此收获爱情,但如果被银箭(铅箭)射中,则会厌恶对方,拒绝爱情。所以,丘比特也因此一直被作为爱的象征。
在希腊时期的丘比特是一个苗条而年轻的人,他的体型和身体比例定义了希腊人对美的理想。与其他大多数神不同的是,他拥有一双翅膀,这一特点也一直延续到罗马时代。
盘子与爱神;公元前340–320年;红色人物俑 5×24.4厘米;沃尔特斯美术馆 巴尔的摩 美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艺术越来越多地将丘比特的武器纳入他的艺术描绘中。爱神的箭可以让男人和女人瞬间坠入爱河,而这个长着翅膀的神经常以手持弓箭的形象出现在各个作品中。同时,他也保留了成年人的比例,但整体的身材大小被展示得比周围的神小得多。这可能是将丘比特的形象年轻化的开始。使丘比特年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性格特点。随着丘比特更多地作为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出现,他常被描述得更加顽皮和不成熟。
厄洛斯吹双笛,油瓶(lekythos)普罗维登斯画家 格里克;早期古典时期公元前470–460年;制造地:希腊,阿提卡,雅典;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希腊作家也试图通过他的母亲和其他神斥责他的场景,让丘比特显得更加年轻,就好像他是个孩子一样。在文学中,丘比特越来越多地被描述为男孩或小孩。诗人奥维德以《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的治愈》而闻名,他是传播丘比特神话的主要贡献者。在《爱的艺术》的前面几节中,奥维德指出,维纳斯任命他为“温柔爱情”的向导,并将丘比特描述为“一个男孩,他的年龄很小,很容易控制……由维纳斯女神生下”在第二卷中,丘比特被描述为“多变的,并且有两只翅膀”。
到了希腊化时代,罗马人基本上沿用了希腊神话对的描述,丘比特以更像孩子的形式出现了。这种习惯就这样延续到了罗马艺术中,将丘比特形象年轻化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这种风格的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态度的变化:希腊人对于爱的看法通常基于,罗马人则倾向于从更天真和浪漫的角度去看待爱,这自然延伸到了对待爱神丘比特的看法之中。
当丘比特以幼童形象出现时,是爱神维纳斯的小助手。作为孩童,他是顽劣而不守规矩的,把人心当作玩具随意玩弄。要说丘比特的顽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这样写道:太阳神初恋是珀纽斯女儿达芙妮,这不是盲目的运气,而是丘比特的狂怒所致。
太阳神阿波罗刚战胜巨蟒不久,恰巧路过看到了小爱神在弯弓拉弦,于是嘲笑道:“淘气的男孩,如此强大的武器你拿着何用?它只适合我这样的肩膀,我才能精准地射中野兽和敌人,巨蟒皮同(它藏污纳垢的身躯曾占据许多亩460土地)刚被我杀死,全身插满了箭羽。至于你,还是老老实实用自己的火炬点燃莫名的爱焰,别染指我的荣誉!”这样的话激怒了丘比特,于是他举起弓箭,将金箭朝阿波罗射去,随即射出了另一支能致人憎恶的铅箭,射中了河神之女达芙妮。
中了金箭的阿波罗起了痴恋,疯狂迷恋达芙妮,而达芙妮却对阿波罗产生了极度的憎恶。阿波罗开始疯狂地追求达芙妮,但铅箭导致的厌恶让达芙妮对其避之不及,为了摆脱阿波罗,她耗尽了精力,终于在跑到河边的时候,呼喊自己的河神父亲求救,河神不忍女儿再受骚扰,忍痛将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她的双腿变成了树根深深地扎入了大地,双手变成了树枝,美丽的秀发变成了树叶。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月桂树,悲痛至极,抱着月桂树痛哭。这一悲剧,便是小爱神丘比特顽劣记仇导致的后果,这两支箭的力量,也暗指了丘比特所代表的冲动的、原始的爱的驱动力。
罗马时期倾向于将丘比特表现为一个小男孩甚至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并且是作为维纳斯的随从,有些时候是看起来成年了,但体型上还是个孩子。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当人们描述丘比特与普赛克的故事时,作为丈夫,丘比特仍然表现为一个身体健壮的年轻人。
安东尼奥·卡诺瓦 Antonio Canova1793,大理石雕塑,卢浮宫,巴黎,法国
丘比特与普赛克的故事最初出自阿普列乌斯于公元二世纪写成的《金驴记》,故事讲述了丘比特与普赛克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在这个故事里,丘比特不是促成或者拆散他人爱情的角色,自己成为了追逐爱情的主角。
故事的开始,是因为普赛克的美貌,因为惊为天人的样貌,普赛克被人们称之为“美神的二次降临”,当维纳斯听到了这一传言,感觉被冒犯了,于是派出自己的儿子丘比特前去报复,让普赛克嫁给凶残的怪物。但令人意外的是,丘比特对普赛克一见钟情,非但没有让她嫁给怪物,还与她结为夫妻。普赛克被丘比特带到一个神秘的宫殿,只能每晚在黑暗中与他相会,所以她从未见到过他的真面目。
一天,普赛克的好奇心驱使她在夜晚点亮灯来看清丘比特的面容,但她不小心使他受伤,并且丧失了他的爱之神力。普赛克为了拯救丘比特,去向维纳斯求情,踏上了一段艰难的旅程,接受了一系列的考验。最终,她成功地恢复了丘比特的爱之力,与他重新团聚,并且获得了众神的祝福,成为了神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塞姬的狂喜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128x220cm,1899年,布面油画
丘比特和普赛克的故事象征着爱情中的考验和牺牲。它强调了爱情需要忠诚、信任和自我牺牲,以克服各种困难。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常用题材,用以展现爱情、美、智慧、忠诚和好奇心等主题。
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第十篇写到:“Omnia vincit Amor : et nos cedamus Amori!(爱征服一切,让我们屈服于爱吧!)”在诗中,丘比特被用作“爱”的化身,意为爱能够征服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后来,“爱征服一切”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艺术主题,艺术家们常常在作品中将丘比特凌驾于象征文明成就的事物之上。
著名的画家卡拉瓦乔于1601年创作的丘比特,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画中的丘比特并不是以罗马爱神的标准肖像画风格描绘的,而是从米开朗基罗的《胜利者雕像》中汲取灵感,赋予了这幅画独特的风格。在这幅画里,丘比特的羽翼是深色而巨大的,表情轻蔑而傲慢,小提琴、盔甲、皇冠、方尺、圆规、钢笔、手稿、月桂叶、鲜花散落一地,被他踩在了脚下,而这些器物正是科学、艺术、名望和权力的象征。丘比特蔑视的表情和傲慢的姿势,似乎在说明着:世俗的爱正在嘲笑人类的最高道德、智力和价值观。
胜利的爱神,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601, 布面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在画家看来,爱是人的一种肉体需求,虽然它是世俗的,但却有强大的征服力,它的能量远高于那些虚伪与繁琐的所谓知识。人们只需要服从于自身的欲望,而不必遵守任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即是爱能够征服一切。
在表现爱征服一切的主题时,本杰明·韦斯特的这幅画作不仅仅只描绘了丘比特,还用了爱神维纳斯及其象征物鸽子,而婚姻之神赫门手持火炬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爱的强大力量。雄鹰、海马和狮子分别象征着空中、水中和地上的生物,都被爱的力量所束缚。反映了新古典主义对秩序和理性的强调,显示出爱是联合和统治世界所有元素的力量。这是艺术家受古代世界及其故事启发,用它们来表达关于社会、治理和道德的当代观念,突出爱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值得一提的是,狮子作为一个与丘比特出现的重要元素,不仅仅出现在本杰明·韦斯特的上述画作中。在艺术史中,丘比特与狮子一起出现的描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狮子,经常被认为是力量、权力和勇气的象征,有时还代表着骄傲和愤怒,常与丘比特——爱神放在一起,用作对比,以展示爱情对这些强烈情感的克服力量。
在文策劳斯·霍拉尔根据朱利奥·罗曼诺的素描所制作的一系列铜版画中,丘比特便是被描绘成骑在狮子上的形象,丘比特驯服了狮子,暗示了爱对原始自然力量的驯服作用,强调了爱对所有生物的统治,无论它们多么强大或凶猛,都会屈服于爱的力量之下。丘比特与狮子的艺术表现的反复出现,不仅证明了艺术家们的技巧和创造力,更是强调了爱的力量这一永恒而普遍的主题。
从古爱神厄洛斯,到后来的小爱神丘比特,从来不是一个刻板而单一的形象,丘比特形象的嬗变,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爱的社会认知,还揭示了人类情感规则的演变与适应。就如同当下,人们习惯于用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来描绘丘比特,体现着对纯洁无暇的爱的追求。从神话到现实,爱的力量展现了它在塑造文明进程中的不朽影响。
[1](古罗马)奥维德著;(英)梅英译;王月瑞汉译. 爱的艺术[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08.
[2](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 工作与时日 神谱[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11.
[4](古罗马)阿普列尤斯著;路辛,芮锦译. 金驴记[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2.01.